• 首页
  • 学院概况
  • 党群工作
  • 人才培养
  • 招生就业
  • 科学研究
  • 学生事务
  • 交流合作
  • 校友

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毕业设计(论文)教学管理实施细则(2017修订版)2017-12-21

 

 


关于2018届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的说明

按照培养方案,2014级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时间为第7学期(即本学期)17-18周、第8学期(即明年上半年)5-14周。为适当前移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进度、保障毕业设计(论文)质量,现对2018届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作如下说明。

一、本学期要完成的工作

1、本周末2014级学生考研结束。下周请各专业教研室召集学生开会,宣讲布置本文的相关精神。同时启动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。

2、下周(第17周)各学业导师下达毕业设计(论文)任务书,明确毕业设计任务。

3、第17-19周布置学生完成开题报告。多查阅文献,写好文献综述,考虑好设计方案,至少要对毕业设计结果有个轮廓,知道要怎么做。

4、第18周之前,各专业教研室完成毕业设计题目审核,提交题目审核表、2018届毕业设计(论文)基本情况一览表。审核标准参考教务处下发《毕业设计(论文)题目审核表》、《毕业设计一阶段及二阶段检查表》中关于第一阶段工作的评价指标。

5、第19周,各专业检查开题报告完成情况,并据实核算工作量。没有完成或完成质量不高者不予核算,且下学期不予补算。

6、第20周,进一步明确2014级学生应该完成的毕业设计(论文)任务。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寒假进行毕业设计,至少要完成基本的系统框架。

二、明年上半年要完成的工作

1、明年上半年2-4周是2014级毕业实习时间。充分利用该时间落实就业协议问题。

2、明年上半年5-14周为毕业设计(论文)工作时间。第5周正式开始毕业设计,第14周完成答辩工作。

3、本届答辩分为两个阶段。第一阶段,第10周(学术周),主要针对毕业设计答辩。第二阶段,第14周(答辩周),主要针对毕业论文答辩。

4、第10周毕业设计答辩,可安排在机房进行,重点让学生演示所设计程序。同时答辩小组评定成绩填入成绩评定表之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一栏。该成绩在第10周评定后即为该项最终成绩。学院汇总公示后,不得更改。

5、第14周毕业论文答辩。重点检查学生论文及相关文档材料。答辩小组评定成绩填入成绩评定表之答辩成绩一栏。指导教师在答辩之前对毕业论文质量一项进行评分。答辩结束后,答辩秘书负责填齐所有分数,并汇总报教研室。

三、一些有变化的情况说明

1、答辩现场评分表。按校督导组要求,答辩现场评分表需要装袋。因此,自本届答辩起,每个答辩教师都要为本小组学生评分,并将评分表装订后存档。相关评分表电子版(附件4 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现场评分表(学生和教师共同填写))已在毕业设计文档中(1-全院学生-存档文件夹)。学生需要在答辩之前填好评分表中基本信息,并根据答辩小组实际人数(不少于5人)打印相关表格放入资料袋中。第14周答辩后将两次答辩的评分表按照顺序(各表左上角有序号)装订整齐放入资料袋中存档。

2、答辩记录。按校督导组要求,答辩记录中至少记载3位老师的提问,并且注明每个问题是哪位老师的提问。相关记录表已作调整。

3、材料要求。①校督导组对存档材料的要求基本没变(9样:任务书、开题报告、毕业设计(论文)定稿、过程稿、文献翻译、答辩申请表、毕业设计(论文)评分表、指导周志、查重报告)。②考虑到学生填写和学院检查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一致问题,本次把这些文档合并成一个辅助材料。为在Word文档中插入PDF格式的文档,可先在Adobe Acrobat Pro中将文档另存为图片(多页文档将存为有连续序号的多张图片),然后在Word中选择插入图片,可选中所有图片一次性按照顺序插入文档的相应位置。③总之,资料袋纸质存档4样:论文最终稿、论文初稿、辅助材料、评分表。电子版上交教研室和学院存档5样:论文最终稿、论文初稿、辅助材料、文本复制检测报告单、外文原文的电子版。④纸质材料装订要求。论文最终稿:白色铜版纸,双面打印,胶装。辅助材料:白色铜版纸,单面打印,胶装。论文初稿:打印装订即可,封面用笔注明“初稿”。

4、回避原则。采取答辩小组形式进行评分时,指导教师不应对自己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评分。具体而言,第10周的毕业设计答辩所评毕业设计完成情况分数、第14周的毕业论文答辩所评答辩成绩都应采用回避原则。是否实行了回避,可从评分表上签名反映出来。指导教师只对自己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一项进行评分。

5、交叉原则。原则上指导教师不对自己所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(论文)进行任何评分。后续会逐步落实交叉原则,试行交叉答辩和交叉评阅。

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

2017.12.20

上一条: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实习教学管理实施细则

关闭

  • 地址 / 中国湖北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一路206号

  • 邮编 / 430205

  • 版权所有 / 武汉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人工智能学院

copyright 1997-2022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& Engineer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, Wu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. All Rights Reserved.